笔趣阁 > 七零妇产圣手 > 318.总不能再剽窃吧?

318.总不能再剽窃吧?


  第 318 章

  余秋上船以后就始终保持沉默。她端坐在船舱里头, 眼睛直勾勾看着窗户外,其实水面上并没有灯光,黑黢黢的什么都看不清, 只有哗哗的流水声提醒着众人船正在往前行驶。

  何东胜坐在她的身旁,每当有人想过来同余秋打声招呼或者讲两句话的时候,他都用微笑跟手势阻止了来人。

  虽然他不知道余秋在想什么,可是他能够感觉到,她正在考虑一件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事情。

  余秋的确正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按照周大夫的说法, 青蒿素是去年才提炼成功的,起码他也是去年才第一次听说, 现在并没有成品药物卖。

  这也跟余秋记忆当中70年代初期提炼青蒿素成功的记忆相吻合。

  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么很可能双氢青蒿素现在并没有合成。因为最初好像是因为青蒿素治疗疟疾成本高,所以后来才合成双氢青蒿素用于抗疟治疗。

  没错,双氢青蒿素是一种化学合成药品。

  正因为如此, 后来屠大神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有人就拿着这点做文章,认为青蒿素跟中医药没有任何关系。

  国内中医药学为此欢呼,其实是自作多情, 自己将脸贴上去硬要舔着。

  余秋虽然是所谓的西医出身, 不过对这种说法她挺不以为然的。

  没有最早从青蒿中提炼而来的青蒿素, 哪儿有后面双氢青蒿素的发展?

  所有的科学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总不能后面站的高了,就否认曾经踏过人家的肩膀。

  再说了,现代医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医, 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医在发展, 难道中医药就不可以发展吗?

  任何治疗手段只要有效都应当被承认。比方说针灸,余秋自己做过,对于某些疾病有效就是有效,不能因为没有办法完全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其中的机理,就否认效果的存在。

  轻易否定一种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的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无知的傲慢。

  她的导师老太太就常常告诫她,人类对于疾病的认知其实浅薄到可笑,所以要心怀敬畏。

  毕竟现代医学研究了这么多年,他们常常自我调侃的一句话就是所有的内科疾病也就大叶性肺炎能够治愈,其他的都是缓解症状,不过大叶性肺炎就是不治疗很大概率也会自愈。

  所以没必要一味的否定一门学科,同样的,也没必要过于拔高神话。

  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后来被证明是荒谬的。但西医这方面犯的历史错误同样不少。有本书叫做《荒谬医学史》,里头就详细记载了人类在疾病认知与治疗道路上犯过的无数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

  通过放血疗法来治愈失血,利用水银蒸气浴治疗梅毒,用发烫的烙铁烧掉痔疮,“爆菊法”拯救溺水的人,镭辐射水包治百病,吃土让你药到病除,海罗因被发明出来用于治疗吗非上瘾,就问你惊不惊喜,刺不刺激?

  我们现在觉得可笑,但是也许再过百年后人看我们现在对于医学的认知以及治疗手段,说不定会不屑一顾,天呐,老祖宗可真够蠢的。

  所以老大别说老二,大家都是犯过错误,又在错误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前进的人。

  他们省人医所在的城市就有名老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效果还相当不错。

  余秋的导师常常会建议过来想做试管婴儿的女性可以先去试试那位老医生,要是治疗不好的话,可以继续过来做试管婴儿。

  毕竟做一个试管婴儿费用不低,失败一次对于家里人来说打击也特别大。 要是真调理好了自己怀上孕,那就是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

  那位老中医采取的是最传统的子承父业模式,相关检查照样抽血化验拍片子做b超,而且理直气壮地承认不会搭脉看到底有没有怀孕?一泡尿就能解决的问题干嘛非要折腾大夫。

  要是不孕不育治疗不好怎么办?凉拌,没有一位医生可以保证自己的治疗方式肯定有效。个人选择医疗行为的时候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大夫不是上帝,也不是菩萨。

  实在怀不上,不还可以去试着做试管婴儿吗?

  医家认可自己的治疗方式,同样也不否认别人被实践证明的确有效的治疗手段。

  唉,扯远了,继续说回双氢青蒿素。

  好药啊,便宜实用,实在是人类健康的福音,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

  余秋心痒啊,她是真的很想现在就将双氢青蒿素合成出来。

  说个假大空的话,她不为名也不为利,她就是觉得这东西有用,能够帮到很多人。

  疟疾这个病有多可怕?曾经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在奎宁出现之前,很多人因此丧命。

  中国为什么在60年代末期给中医研究院下达了研究抗疟药的任务?据说是因为正在抗击美国越战的越南的委托。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越南疟疾高发,更要命的是,因为氯奎的大规模应用,耐药性恶性疟疾肆虐,造成的伤亡甚至超过了战争本身。作战三方北越南越以及美军都深受疟疾之苦。

  当时中越关系友好,中国为越南人民的反侵略行动提供了更多援助。

  可是她没记错的话,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向来错综复杂,大人只谈利益,不谈情谊。

  很快,就是对越反击自卫战。都到边界去打仗了,人家会得疟疾,中国解放军同样也会受到疟疾的折磨呀。

  疟疾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有多大?二战历史上美军有过一次著名的投降,因为当时日军占领了奎宁原料的主要产地,美国的药品不够用了,巴丹半岛的美菲联军饱受虐疾之苦,加上弹尽粮绝,就向日军投降了。

  余秋当然知道自卫反击战的结果,没有双氢青蒿素,我们也取得了胜利。

  不过战争对于谁来说都是残酷的,如果能够尽可能减少伤亡,尽快结束战斗,那对所有人类来说都是福音。

  一种药品从被合成出来到大规模上市,需要经过复杂的动物学实验以及临床试验过程,这个时间可以长达十几二十年。

  如果她不早点儿动起来的话,那会不会意味着有很多人在这个时间差你头就丧了命啊。

  好吧,她剽窃人家的发明创造,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可前提是,她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人家还没有想到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开始搞研究又或者讲研究还没有出成果,所以她还能自我安慰,大神换个方向也能研究出成果。

  反正她就是选择性眼瞎,不敢继续深想下去。

  但是青蒿素的事情不一样啊,屠大神已经开始搞研究了,而且提炼出了青蒿素。

  她现在横插一杠子,是想跟大神抢诺贝尔奖吗?她的良心虽然常常被狗吃了,可是现在揣在胸腔里头,仍然会痛啊。

  余秋愁的一个劲儿拽自己的头发,何东胜不得不出手阻拦。

  她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做了什么事

  情,顿时要跳脚。

  完蛋了,她真是发疯了,居然敢对自己宝贵的毛下手。难道不清楚自己已经距离秃头小仙女不远了吗?每一根毛都是千金宝贝呀。

  何东胜看她脸上开演了小剧场,先是想笑,瞧她苦恼的样子又忍不 住心疼。

  他伸手摸了摸余秋的脑袋,柔声询问:“怎么了?”

  余秋抬头看他,支支吾吾道:“如果你知道一个办法可以救很多人的命,但是这个办法由你使用出来违反道

  德,会侵犯另外一个人的利益,甚至会改变人家原本非常好的命运,那你要怎么办?”

  何东胜不假思索:“当然是先救人再说了。我相信那个人想出这种方法的目的也是为了救人啊。”

  余秋又忍不住开始叹气,事情没这么简单啊。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很愁,简直愁死个人的愁。

  有些道理可以用来说服别人,但是却没有办法让自己信服。

  那种强烈的负罪感,让余秋又开始难受起来。

  直到下船的时候,她仍旧没有思考出结果,只觉得自己整个脑袋都要炸了,看着大河眼睛都直勾勾的。

  陈敏吓坏了,一个劲儿拽着余秋。她觉得自己的朋友今天有点儿癫,搞不好会情绪一激动,直接就跳进大河里头去游泳。

  这实在太危险了,别说在大河里头游泳会容易发生意外,万一蚂蝗钻到人身体里头也很够呛啊。

  这个夏天他们都已经处理过好几个类似的病人了,什么蚂蝗钻进鼻子里头耳朵里头都不稀奇,还有人钻到眼睛里头了呢,简直吓死个人。

  余秋摆摆手,示意自己的朋友不要紧张。

  没错,她现在的确很躁狂,但是她相信她还能控制住她自己。

  野泳太危险,大晚上的跳下去,搞不好会送掉自己的小命。

  她下了船,埋头朝卫生院走。其实今晚她完全可以在杨树湾就下船,然后跟胡奶奶他们好好说说话。

  毕竟她去面试这件事,大家伙儿都非常关心。

  可是余秋觉得自己现在没办法面对亲人朋友们,她需要找个地方静一静,不然的话,这颗心踏实不下来。

  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人一进卫生院就看到余教授跟陆师傅他们。

  长辈们笑呵呵的,陆师傅还跟他爱人拍了下手,笑着调侃孙师傅:“怎么样,这个赌你打输了吧?小秋哪里会回家休息呀?她肯定到医院里头来忙了。”

  余秋见到这些长辈,立刻就将双氢青蒿素的事情丢到了脑袋后面,那颗愧疚的心愈发强烈了。

  她支支吾吾,小心翼翼地说了自己的面试结果,学校的确没有歧视她的出身,外国语学院跟清华北大都有意向想招她。

  但是她就想学医,协和医学院不招生,其他一些医学院校也没有过来参加面试,所以她选择的是省城大学。

  在这帮子西南联大之类的名校学霸面前,省城大学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

  陆师傅跟钟师傅他们对看了一眼,目光中虽然有失望,情绪倒还好。

  “没事,省城大学也不错。其实底子挺好的,以前被拆分出来的。”

  余教授安慰了一句女儿,“你离家近一些,我也放心。”

  其他人立刻跟着点头,他们已经送过太多夫妻分居,子女不在身边的苦楚。比起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有些事情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省城大学不错,很有些好老师。”吴老师也表示赞同,“而且省城大学风气正,没有那么多一天到晚瞎折腾人的事情。”

  余秋赶紧强调:“我看现在清华北大也不错,没有老师抓着我的出身说是他们还让我放下思想包袱,不要有负担,放心大胆

  地报。我的政审没问题,他们会收我的。”

  众人立刻高兴起来,高校都是这个态度了,那肯定是上面发了话。

  自从大革命以来,被诊断的最厉害的就是高校以及科研机构。

  很多人都吓得不敢说话了,甚至有人惊吓过度,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一开口就结结巴巴,口吃的非常厉害。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招生组的老师敢这么说话,可见风向真的变了。

  众人你看我,我看

  你,最后还是陆师傅手一挥:“走,去食堂,咱们吃顿好的,不醉不归!”

  副食品店跟粮管所小饭店虽然更热闹,而且吃食种类也多,不过到底人多嘴杂,不是说话的地方。

  还是医院食堂好,大师傅人周正,又对他们多有照顾。

  一向不喝酒的高师傅这回居然也破天荒的点头表示答应:“是个喜事,应该好好庆祝的。”

  之前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他留在实验室里头盯实验,没有跟着去杨树湾。这一回也算是表达对余家父女的祝贺。

  余秋没正经吃晚饭,就跟何东胜在外面胡乱买了煮熟的菱角跟芋头。

  他们原本以为廖主任会带他们去吃晚饭。

  事实上廖主任的确安排了共进晚餐,只可惜余秋得罪了他,小心眼的廖主任就直接将人赶下车了,自己一个人独占了三份饭。

  大师傅忙得很,直接给他们上了面条,就让他们自便。

  晚上可是小窗口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吴老师不胜酒力,两杯酒下了,肚子顿时有些晕晕乎乎的。她笑着看自己的朋友们:“我看了有些人的好日子要到头咯。光讲空话搞斗争,是没有办法建设国家的。”

  邹工赶紧拦住自己的妻子,示意她千万不要说了过头的话,虽然这里是他们惬意的小天地,但也防不住隔墙有耳啊。

  吴老师挥挥手,表示自己心里头有数。不过人心里头的话憋久了,总要说一说,不然可不得怄死了。

  “好事,这是大大的好事。”孙师傅笑了起来,“我看呀,这太阳真的要升起来咯,阳光一照,什么鬼祟事情都无所遁形。你们不要着急,我估摸着还得拨乱反正,你们看,去年不是平反了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事情,总要一桩桩的来。

  高考一开始招生,后面咱们这波人动作就要快咯。去年主要是军队,我看今年差不多要轮到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了。臭老九啊臭老九,臭豆腐也香嘛,臭豆腐有臭豆腐的营养。”

  桌上的人都笑了起来。

  余秋也欢欣鼓舞,她先前虽然托胡杨的父母想办法帮余教授摘掉右哌的帽子。但自古以来都是从上到下推行简单,下面想要逆流而上就无比困难。

  尽管跟她记忆当中大规模拨乱反正是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事情,但是也不能排除这个过程当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摘了右哌帽子的。

  毕竟斗争很难是单方面的,其实有不少人同样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乱象当中做过错事,打倒过别人也被别人打倒过,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笔糊涂账。

  余秋听他们含蓄而隐忍地抒发着自己心中的喜悦,不知为何,有点儿说不出的惆怅。

  是啊,拨乱反正了,他们也就走上了人生的正轨。高级研究员回科研所工作,高级建筑师也要回原单位。

  这一场短暂的疯狂的梦也许要走向终点。只希望她到省城上学之后,还有机会抓住最后的尾巴,去推行她的超越计划。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就是这么的玄妙,有的时候充满了阴差阳错。

  余秋下意识地倒了一杯酒,她可真想一醉解千愁。事实却不允许她放纵,

  既然今晚回到了卫生院,她就得承担起一个医生的责任。

  哪里有大夫值班的时候还喝酒的道理。

  余秋只能将酒杯推到了高师傅面前,笑着邀请:“老师,你也喝了一杯吧。”

  高师傅却摆摆手,表情有些凝重:“其实我倒觉得这儿挺好,回去反而挺没意思的。他们未必再能劈斗我了,可他们还是会给我小鞋穿,穿的我这个脚痛哦,连路都走不了。

  最可气的事情是,他们会不让我做事

  ,就把我晾在哪儿,一直把我晾成废人为止。

  脏的咯,人心的脏,叫人瞧的都发抖。”

  剩下的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说不出话来。哪个单位没有矛盾?哪个单位又没有派系斗争?都说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可有些时候啊,有些人就是不倒翁,永远都能站在对的方向,永远都是合格的接班人。

  “再说吧。”陆师傅喝了杯酒,然后胡乱抹了把脸,“我手上还有不少事情要做呢。那个宮腔镜到现在也没弄出来,小秋给我画的一堆图好多还没有开头呢。先做出来,先把这些东西做出来再说。”

  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当然风光,可要是做不了事情,那还不如就待在乡下土法上马。

  不管是怎么折腾出来的,东西管用就行。人这一辈子呀,最最风光的不是站在高台上,而是自己做出了成果,对这个社会有用。

  这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价值,社会价值。

  孙师傅也接话:“我这边也是的,医院还没盖好,建筑队还接了一堆单子,我估计没有年把工夫是处理不了手上的事的。到时候再看吧,看看到时候的情况再做打算。”

  邹工跟吴老师对视一眼,两口子都叹气:“算了吧,是该先瞧瞧风声再讲。枪打出头鸟,我们是被打怕了,不想再去淌这个浑水。”

  余秋旋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要是这帮长辈回了城,那以后再想请他们帮忙,可真是千难万难。

  人家回去以后就有自己的生活跟工作呀,怎么还能跟现在一样。

  余秋笑容满面,拿吃完面条的面汤跟长辈们碰杯:“那我现在就祝各位叔叔阿姨们前程似锦。”

  大人们都笑了起来,让孩子说话,要前程似锦也是她啊,她还年轻,充满了希望。他们的人生路都走了一半甚至大半了。

  余秋喝完了面汤,站起身来,她得赶紧回去干活了,还有那么多病人要处理呢。

  吴老师连连摇头:“你这孩子可真是的,一分钟都不肯歇歇。”

  余秋笑嘻嘻的:“我都要出去上学了,人家被廖主任诓了过来,我也不能塌了廖主任的台子啊。对了,爸爸,你回去以后跟大爹说,让他多请请廖主任回杨树湾看看。说不定廖主任还要手指缝里头漏点儿,给我们杨树湾拉点东西过来呢。”

  陆师傅笑得厉害:“你们又打廖主任什么主意了?”

  余秋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坚决否认:“是廖主任要自己送的。”

  这话说的没有任何人相信,却不妨碍余秋自己跟着小曲儿往食堂外头走。

  快到门口的时候,她发现门边上靠着个头发乱糟糟的女人,额头上全是汗。

  女人旁边蹲着个男人,手上还搂着两个孩子,一个劲劳焦急地喊:“兰花啊,你忍忍,等小秋大夫来了,她跟她爸爸肯定有办法。”

  余秋立刻上前自我介绍:“我就是小秋大夫,请问她怎么了?”

  那男的脸上浮现出狂喜:“大夫,你来了,大夫太好了,求求你救救我老婆。他们说我老婆是癌症骨转移,没几天活的了。可我 们娃娃还这么小啊。”

  ≈lt;hr /≈gt;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芃芃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下面是屠大神的百科资料内容。当时大神对自己人体试药的,因为时间紧迫。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

  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号)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https://www.uuubqg.cc/134_134716/706976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