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帝姬 > 第21章 第21章

第21章 第21章


“那不知三王子以何价来买?”

        “现在两国交好,吉安相信陛下会友爱我小忽安子民,断不会让我小忽安子民饿着肚子。”赫吉安笑着说,“毕竟小忽安还想帮大恒,稳定天下。”

        前面还说买粮,如今却半个字不说粮价,这是指着大恒送粮?

        北漠势强,大恒虽有良将,可如今不是正面对敌的时候。所以,每年少不得向北漠进贡米粮、布匹。

        可除了北漠外,大恒实力在大小忽安之上,当然不会白白送粮。小忽安打着交好的名头,想吃白食,景元帝自是不会同意。

        景元帝自是要护着大恒颜面,虽没有直面怼上赫吉安,但却冷着脸,明明白白的说道:“小忽安有千里草原,自是不会饿着。”

        “再说了,大小忽安本是一家,若小忽安有难,大忽安断不会袖手旁观。”

        的确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会趁火打劫。

        “陛下所言甚是,待大忽安同我部亲如一家后,就怕后面要同陛下结两国之好。”

        赫吉安和景元帝的针锋相对,让殿中群臣不由揪起心。

        他们一心求稳,这会便头脑一热,打起自个主子脸来。

        “皇上,我大恒物阜民丰,便是出以援手,也毫不伤我大恒根基。再者,诸国也会尽知我大恒仁爱知名。”

        赵清毓一眼望了过去,这个臣子她熟的很。虽不知姓甚名谁,但是却跳得高。

        上次征战鹞族一事,便是他大举交好之旗,抗议武征鹞族。

        这人怎么还能上朝议事?难道是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她爹都不舍得动他?

        显然,赵清毓是误会了。哪里是景元帝不舍得动他,着实是给忘了。

        这个人是小小礼部判部司,刚好够格上朝议事。他原是十三年前二甲进士出身,可为人迂腐,得亏前些年文臣大势,才顺带将他拔拉至今日之位。只是,后来便再无进度,在判部司位置上一守便是十来年。

        上次鹞族的事,跳得人多,他一个一个小小判部司,景元帝根本没记在心里。而且鹞族一事,赵清毓虽然顺利带兵南下,但朝堂之上文臣依旧占了优势,景元帝虽有处置,可这位判部司根本不够格,便逃过一劫。

        可如今连郭淮、何平涛等人都静默不语,他居然跳了出来,真是自个往枪口上撞。

        景元帝正巧要敲山震虎,这人跳得可真及时。

        “我大恒虽物阜民丰,可却也有那食不果腹之地。既然李爱卿说到仁爱,想来不忍我大恒百姓受苦。”

        景元帝眼光落在吏部尚书身上,“石爱卿,西南之地春耕之事便让李爱卿去守着吧,既然守着春耕之事,那礼部判部司之位便不适合,石爱卿看看,西南有无司农一职,若有,李爱卿不几日便动身上任吧。”

        李晓便是不通官场之事,可也知道他此刻是被贬了。由从三品京官贬至西南地界的八品小吏,这还不如直接罢官免职!

        李晓软倒在地,“皇上,臣……臣……臣知错了!”

        李晓想讨饶,可半天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只是嘴里不停的嚷嚷着,自己错了。

        刘福招招手,让大殿两侧的侍卫将人拖下大殿。

        大殿安静了,一众文官内心却焦躁沸腾。

        昨日在养心殿的臣子心里自是有底,他们的交好同僚也被叮嘱过。至于那些稀里糊涂的,自命清高过日子的人只有惶惶不安。

        就在刚刚,若不是自己慢一步,那贬去西南的便是自己。

        殿中一幕,看是景元帝贬斥大恒官员,可却也明确告知赫吉安,两国若是交好,那便真诚点,切勿认为大恒软弱可欺。

        “三王子若是能以骏马交换,大恒绝不会少了小忽安的一分一毫。”赵清毓说道。

        各取所需,两不相欠,这才是诚意!

        赫吉安笑得憨厚,“帝姬都开口了,吉安哪有不依之礼,便按照帝姬说的,各取所需吧!”

        后续的事,景元帝交给了户部和礼部。

        “这个小忽安的三王子是个狡猾的,居然还挑拨离间。”景元帝冷哼一声,“他以为我和毓儿同他忽安王室一般?”

        景元帝将手中折子递给赵清毓,“这个价,毓儿觉得如何?”

        赵清毓扫了眼折子上得价格,五石米粮换一匹骏马,这价格还算公道。

        不过折子后还有一段话,小忽安想让大恒派工匠和农夫前往小忽安,帮助小忽安修建屋子和教习族人种植粮食。

        “我前几年听说过,小忽安部落内有块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大忽安可没少打这块平原的主意,几场交战,这块平原还是让小忽安保住了。”赵清毓继续说道,“看样子,他们此行,志不在粮,而在工和农。”

        “若是他们不再受制于米粮,恐怕第一个攻打的便是大恒。”景元帝蹙着眉头说道,“看样子,这工匠和农夫不能派去。”

        与景元帝想法不同,赵清毓倒是希望小忽安部落能够壮大,最好能与大忽安抗衡。如此,四足鼎立,大恒才有足够时间准备。

        “教会他们倒不是不可,只是,不能让我们长途跋涉去,得要他们来。”赵清毓说道,“圈一块地给他们,不能放任他们四处走动。”

        大恒工匠和农夫前往小忽安,若国事变动,他们就成了小忽安的挡箭牌,大恒的软肋。

        故而,要想学,便自己前来拜师学艺。

        赵清毓眼眸微敛,“爹,等会我便修书一封给二舅舅。二舅舅镇守的西北与小忽安相近,方便教习,又不失监管。”

        “希望小忽安能如他们自己所想那般,也好牵制大忽安。“

        “希望如此!”

        谈定小忽安之事,景元帝又同赵清毓说起武官之事。

        赵清毓从北境回京,本就是冲着武举之事。

        大恒多年重文轻武,导致城防驻守之地,可用之才屈手可指,良将已至暮年,可却后继无人,如今便是青黄不接。

        培养良将武臣,已是亟待解决之事。

        大恒若想重回盛世,相比器具物料,人才是重中之重。

        去岁冬季,朝廷就放出告示,不拘家世学识,但凡有报国之志,皆可参加武举。如同科举一般,从功夫、谋略考较,进一甲者,可为一府武官。进二甲者,可为一城武官。三甲者,赐校尉,征战杀敌、驻守皇城,由君挑选。

        此次武举,不限于簪缨世族,平头百姓,城府之兵,军中劲卒,皆可参加。

        第一轮乡试武举已于前几日结束,第二轮的县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赵清毓留在京都,便是考较最后一关,等一个结果。

        大恒不缺武夫,但良将难求。大恒边境需要新鲜血液注入,赵清毓此行便是希望能为大恒挑选出一方大将。

        “你小舅舅若是习武,定也能为大恒镇守一方!”景元帝颇为惋惜。

        霍家满门忠烈,他那小舅子又是个聪明人,若不是手上功夫跟不上,也定是一位镇守一方的将军。

        “霍家已是满门良将,小舅舅做自己喜欢的事便好。”赵清毓说道,“他如今帮我开辟海外矿场,这远比镇守一方更为重要。”

        景元帝点点头,“嗯,那倒是。对了,我记得芷儿今年有十六了吧,你觉得她如何?”


  (https://www.uuubqg.cc/45403_45403360/4315015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