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拾 荒 者 > 第8章 第07章 北大荒民族风情1

第8章 第07章 北大荒民族风情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富饶美丽的北大荒,也同样聚居着许多民族,勤劳勇敢的达斡尔族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清代,达斡尔族多用满文,辛亥革命以后,普遍使用汉文。

        “达斡尔”是民族自称。“达”为“过去”和“原来”之意,“斡尔”为“位置”和“住处”之意。由于音译不同,在一些汉文典籍中,曾有达虎尔、达虎里、达古尔、打虎儿、打虎力、达呼尔、达古里、达乌尔等20多种写法。明末清初,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被称为萨哈尔察部或索伦部。解放后,进行民族识别,才确认索伦部为鄂温克族,萨哈尔察部主要是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祖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达斡尔人是东湖——鲜卑系室韦的后裔。室韦又称“失韦”、  “失围”,有关记载见《魏书·乌洛侯传》和《失韦传》。室韦人广泛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嫩江流域,其生产方式为农牧渔猎并存。室韦与契丹有着密切关系,《北史·室韦传》说,“在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魏书·室韦传》亦记载,“室韦者,契丹别部也”。室韦和契丹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契丹属东胡系,是“东胡部鲜卑”的成员。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善骑射,曾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统治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历时219年。“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清初,据《黑龙江志稿·经政》记载:“达斡尔,一作达呼里,又讹为打虎儿,契丹贵族,辽亡徙黑龙江北境与索伦部杂居于精奇里江”。其语言“索伦语多类满洲,达斡尔语多数蒙古”。可见达斡尔族是在辽灭亡以后,形成以契丹人为主体的新共同体。这在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中是一致的。在对达斡尔族作社会历史调查时,达斡尔老人说,女真在宋灭辽时,有一小部分达斡尔人逃走了。他们经西喇木伦,哈喇木伦,越过兴安岭,渡过黑龙江,在精奇里江、鄂嫩河、西勒克尔、格尔沁克等地,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以游牧渔猎和种植荞麦、燕麦等粮食为主,维持生计。

        达斡尔族早年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相传达斡尔族有十八个“哈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每个“哈拉”包括一个至数个不同名称的“莫昆”,同一个“哈拉”的“莫昆”是一个“哈拉”始祖的后代。每个“莫昆”都有以原始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的“莫昆达”(氏族长)。“莫昆”内部的重大事件,都由“莫昆”会议讨论处理。明代,达斡尔族内部出现了氏族贵族,至清中叶已进入封建社会。达斡尔族大多以江河名称为姓,如精奇里氏、克音氏、郭贝勒氏、杜拉氏、敖拉氏、墨尔迪氏、鄂嫩氏、倭勒氏等。

        1634年,达斡尔族的著名首领巴尔达奇最先向满族贵族进贡貂皮,进而为维护祖国的统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后来成为清朝皇家的额附。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侵入我达斡尔族居住的地方。给达斡尔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愿做奴隶的达斡尔族奋起反抗,英勇地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当时由于清政府忙于平定内地,无暇顾及东北边防,达斡尔族“遂由黑水之北,携老扶幼,渡江越岭,迁至嫩江、讷河、诺敏河、格尼、阿荣、雅鲁河等处村落居住,并无混杂异姓人家。”达斡尔族就是这样被迫忍痛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故乡。

        清政府把迁到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编为三个“扎兰”(队),把同达斡尔族一起迁到这一带的鄂温克族编为五个“阿巴”猎区,由理潘院管辖。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在三个扎兰和五个阿巴的基础上,按哈拉、莫昆编为布特哈八旗,又称为“打牲部”。

        八旗制度的建立,对于达斡尔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强了清王朝对达斡尔族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同时,对于促进各民族发展生产和物质交流,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密切了达斡尔族和汉满等各民族的联系。

        达斡尔族居住的村落,大多都散布在美丽的嫩江河套草原上。房屋院落建筑得十分整齐,布局有致。家家筑有黄土矮墙,上面用柳条编成菱形图案的篱笆,显得美丽雅观。

        泥结构的房舍,一般都坐北朝南。南面和西面开窗子,南面东侧开门。进门为堂屋,一般做厨房,有的还放有一盘磨。里屋为住室,南、西、北三面有炕相连,墙壁上贴有年画和剪纸。

        达斡尔族服装过去多以兽皮为原料进行缝制。清代以后,开始有布料衣服。达斡尔族男装,一般穿棉袍时外面套单袍。年纪大的袍长肥大,显得庄重;年轻的袍子要瘦些,显得精神。长袍为带大襟的,为了便于骑马,前后左右都有开叉。袍子多为蓝色,年长的喜欢深蓝深灰两色,年轻的喜欢颜色浅一些。男子穿长袍必须束腰带,否则参加集会时被认为不讲究礼貌。腰带用皮子或布做成,上面挂上烟具。腰带的系法,习惯是缠绕之后,两端分别掖在后背两侧,成对称的自然下垂。在长袍的外面,还要套上犴皮大背心。背心一般要钉上七个或九个用皮条编成的“纽攀儿”。下衣为皮裤,足蹬用狍皮或犴皮缝制的靴子,达斡尔语称为“奇卡密”。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多为蓝色,并在开襟、袖口、领口、下摆的边上绣以精美的花边图案。花边一般是对称的,既美观又大方,富有达斡尔族特色。年老的妇女穿长袍外套坎肩,有旁开口或前开口的。开口的襟常为折线式的,并且四边领口都镶有花边儿。

        达斡尔族男子留胡子有一定的规矩,长辈二人在世时,晚辈人不能过早留胡子,一般要到45岁后才能蓄须。中年以上的妇女要盘发髻,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髻的位置越来越高。

        达斡尔族喜食牛奶,家家养有奶牛。牛奶的吃法较多,有的制成奶皮子、奶汁儿和奶油,还有的制成酸奶拌饭吃。

        稷子米和荞麦面,是达斡尔族所喜欢的主食。稷子米有两种做法:熟稷子米,是把带皮的稷子放在锅里烀熟,炕干后磨成米,可做干饭稀粥,也可以炒熟,成为炒米。这种熟稷子米颜色红黄。生稷子米,是把稷子炕干后,颜色发白,达斡尔人常常用它做成粘饭,拌上奶油和白糖,香甜可口。荞面可以做饸烙,也可以做削面汤和荞面饼。带牛奶和狍肉的荞面粥,是达斡尔族老人最喜欢吃的食物。另外还有“哈合面”(炒荞面)和  “新特勒”(较粗的荞面),吃时拌上牛奶、黄油、白糖。这种食品是达斡尔人出猎时必备的,因为它可口耐饿。

        达斡尔族的房前屋后种着各种蔬菜,有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白菜、萝卜、土豆等,随吃随摘。肉食一般以养猪为主,也吃狩获的猎物。如狍子、野鸡、野鸭、大雁等。他们喜食大块的煮肉和烤肉。节日宴席和待客的佳肴有“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鲫鱼汤。

        过去,达斡尔族的交通工具是勒勒车。这种车轮大,车身小,从十来岁的儿童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太,都会驾驭牛拉车。达斡尔人经常把勒勒车串联起来,一个人能驾驶七八辆,犹如一条游龙在草原上浮动。它驶于草原运输,也驶于穿山越岭,可载七、八百斤重的货物。

        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旧社会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同一姓氏的人,即使不是同亲也不能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通,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氏族,同时女婿也没有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

        达斡尔族择偶的审美标准是:姑娘圆脸盘儿,大眼睛而且黑亮,体态丰腴而漂亮;小伙子五官端正、高大结实为英俊。

        如果父母看中了哪个姑娘做儿媳妇,就要找媒人去说亲。婚事谈成之后,就要举行“恰恩特”大礼了。“恰恩特”大礼,就是要举行订婚仪式。到了商定的日子,小伙子穿戴整齐,赶着大轱辘车,和媒人一起到姑娘家去。车上装着美酒、猪肉、稷子米和各种各样的彩礼,有的还牵去一匹马。这些东西都要系上红布条。车子一到女方家的大门口,会被女方家的人故意拦到大门外。有人把大门用横杆拦住,不让进去。这时,媒人就要赶紧上前说尽好话,然后才能被放进院里。姑娘家赶紧烀肉、烫酒,摆席待客。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能见未婚夫。

        订婚仪式开始后,屋内欢声笑语。姑娘的弟弟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当求婚的小伙子跪下叩头认亲时,他们蜂拥而上,用力往小伙子的腰带里掖荷包、香草袋。有些调皮的,还要掖石头子儿之类的东西。叩头的小伙子想站起来,弟弟们用力按着。小伙子这时要运足力气,屏住气,不让往里掖。如果掖不进去,说明小伙子是英雄好汉,在座的长辈们还要赞美几句。这场有趣的闹剧,要到长者们发令解围才罢。之后,女方父亲赐酒,同时还要对女婿夸奖一番。

        达斡尔族婚礼,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按传统习惯,新郎要迎着初升的太阳去接新娘,预祝新的家庭如旭日东升一样,永远美满幸福。新娘要由女方家套车送到夫家。新娘父母一般都不去,要找三对以上的男女送亲人。男的叫“花大”,女的叫“活多沃”,当然不一定都是夫妻,但都是新娘的亲戚。为首的一对,必须是新娘的长辈。其他都是新娘的平辈,年岁多长于新娘。此外,新娘要有陪伴的姑娘和两个“库吐鲁”(即小于新娘的男孩)。送亲过程中的一切事宜皆由为首的“活多沃”决断。

        当送亲的队伍到新郎家的村口时,新郎的家人和乡亲们都出村近接。新郎一方的车老板要接过送亲方车老板的鞭子,把车赶进村去。喜车快到新郎家时,一定要向东方走。新郎家事先请好的几位与“花大”们辈分相同的陪客,把送亲的人们迎进大门。两位姑娘上前搀下红布蒙头的新娘。

        这时,院里早放好了一张高桌,桌上摆好一只斗,里面盛满饭豆,用红纸盖上。斗前插香,斗中插三支箭,箭上横绑一只弯弓。斗两侧各放一支红烛,桌前地上铺一块红毡,新郎新娘在桌前拜天地。然后,“花大”和“活多沃”进入新房。在门口,陪客中辈分最高的敬酒,客人们一饮而尽。随后新娘被搀入。进门前一些人把五谷杂粮扔到新娘身上,进门后新郎用马鞭挑下新娘蒙头的红布。新娘进屋后上南炕面窗而坐。“活多沃”们在南炕入席,“花大”门在西炕入席,“库图鲁”坐在北炕。不分方向,炕里为尊。陪客们也陪坐期间。开席后,陪客们极力劝酒,客人们则横挑鼻子竖挑眼,陪客门又连忙解释。“库吐鲁”边吃边喝,边偷筷子、酒盅、碟子。吃完饭。送亲的人要回去了,新娘给“花大”、“活多沃”们叩头,新娘给陪客们叩头。新郎父亲给“花大”们一块肉,几斤酒放在车上。在屋门、大门,各敬一盅酒之后,送亲的人们上车返回。新郎的父母、陪客们送出大门,新郎骑马送出村。“库吐鲁”把偷来的筷子、酒盅、碟子退给新姐夫,新郎则一再给送亲的人们行礼,祝福他们一路顺风。

        达斡尔人死后通常举行棺殓土葬。在本家族共同墓地上同一“莫昆”的人死后,按辈分先后,自北向南,一代一代埋下去。殉葬品有死者生前所用的物品,如首饰、烟袋、小锅、勺、碗、筷和刀子等。

        达斡尔族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家风。老人外出归来,都要远出大门外迎接。进屋后,要帮助老人解衣摘帽、装烟、泡茶,让老人安歇。女儿们外出归来,都要先给老人请安。逢年过节要给老人叩头。长者在公共场合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尊重。达斡尔族的叔侄、兄弟、姐妹、妯娌关系融洽,乡亲邻居相处和睦。屯子里不管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发生的困难,都有人义务相助。客人到家,以烟、酒、奶制品相待。其中以烟为最,因为达斡尔人盛行装烟礼。即使客人叼着烟袋,也要请你拿下来,要装上自己家精心晒制的烟叶,点燃后再送给你。如果是平辈相见,则互相装烟。

        春节是达斡尔族的最大节日。腊月二十三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在大门外放烟花,每间屋都点上灯,神位前燃烛烧香,一家老小尽情玩耍,通宵达旦。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请安、敬烟、叩头。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各家相互拜年。妇女们相互赠送礼物,恭贺新春佳节。

        每当夏秋季节,达斡尔族举行“敖包会”,杀猪宰羊,唱歌跳舞,摔跤,打“贝阔”(即曲棍球),庆祝丰收。姑娘和小伙子们则在这时秘密幽会。姑娘把自己亲手绣的荷包送给亲爱的情人,情人则将荷包藏在怀里,永远为姑娘保密。

        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为“黑灰节”,人人往脸上抹黑。据说,谁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就不吉利。大家争相往脸上抹黑,尤其是那些年轻人,手上抹一层厚厚的锅底灰,争着往对方的脸上涂抹。年轻媳妇和姑娘们,也都被抹的黑乎乎的。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过去,长期的游牧渔猎生活,形成对自然界的崇拜。他们祭“腾格尔”(天),祭“鄂博”(在山顶上用土或石块垒成的圆堆,也叫敖包)。每年五月,达斡尔人聚集其前,杀羊宰猪,祭祀天地山川众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另外,从事每项生产劳动的人(如猎人、渔夫、伐木者等),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按其规矩,每每祭祀,祈求神灵保佑,万事如意。

        过去,每个氏族都有一个萨满,叫“雅达干”。他的作用是帮助人们驱除疾病,安宁家宅,解除孕妇难产的危难等等。他是代转神的旨意,解忧排难。当萨满的,男女都有,早期以女人为多。萨满举行宗教仪式时,要穿戴特别的法衣、法帽,以唱歌、跳舞、击鼓的方式向神灵祷告。请“雅达干”跳神治病,必须宰杀猪、羊、鸡等。另外还有“巴格奇”,主要进行求雨、祭鄂博等。

        达斡尔族在狩猎时,如果发现虎的足印,不能顶着走,要顺着其足迹搜寻,免得被偷袭。对狼不能直呼原名(古恩克),而要叫它“合里和”,以防其害。

        在达斡尔族院内,不许打鞭子,否则意味着要把牲畜的魂灵撵走,家中六畜不旺。卖马时,也要留下鬃毛一撮,意味着留下福气,六畜兴旺。家犬不能上房顶,如果一旦上了房顶,预示着这家将有灾难临头。

        历史悠久的达斡尔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它记录了达斡尔族的悲壮历史,反映了绚丽多姿的生活,表现了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

        达斡尔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这些民间故事口碑传诵,经久不衰。如表现达斡尔族抗击“罗刹”,保卫家园,维护祖国统一的《玛瑙石》;表现男女忠贞爱情的《阿日嘎亲和瓜姑娘》;表现达斡尔族聪明才智的《谁是最聪明的人》;  表现达斡尔族勇敢精神的《老虎为啥不下山了》,以及风物传说《药泉》等。深受人民喜爱的还有达斡尔族乌钦《少郎和岱夫》。“乌钦”是达斡尔族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歌词一般都有固定规格,每四句为一段。《少郎和岱夫》以嫩江岸边小屯罕伯岱为主要背景,描写了孟家兄弟少郎和岱夫率领达斡尔族揭竿而起,与封建军阀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塑造了达斡尔族的英雄形象。

        达斡尔族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能歌善舞的达斡尔族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都要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每当集会的时候,姑娘们把头发梳得溜光,插上鲜艳的花朵,显得光彩照人。少妇们参加舞会时,也要打扮得鲜艳夺目。他们一般四对五对的一起下场翩翩起舞。越舞越欢,此伏彼起,不断地掀起高潮。


  (https://www.uuubqg.cc/49949_49949962/3978010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