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笔下转生 > 第十五章、散客 下

第十五章、散客 下


  郑和滔滔不绝、马不停蹄,一顿连珠炮式的话语可以说得上是掷地有声,镇住了在场所有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家臣们而言。听完这番话,家臣们仿若五雷轰顶,脸色齐刷刷地变成了惨白的颜色,个个都被震成了木头人。

  周围的门客们听到了这一席话,则仿若大旱之遇云霓,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几乎是异口同声、毫无空隙的衔接着高声颂道:“君子高义!”

  刚刚的一席话里,后面的那几句“奋发父君之业”云云是郑和特意添上去的,就他的本意而言,是不想做出这种惊人之语的。如此表现,实在是违背自己一向的低调风格。但是,为了缓和一下家臣们的情绪,总还是要说一些漂亮话的。既然自己已经留不住这些实质性的人才了,就要给他们一点儿不凡的表现,姑且算作是个安慰奖吧!总不能一次性就把自己给人的印象打入死牢,到时候逼得这群家臣走投无路了,给他搞出一个封建领主快速养成学习班的极端手段,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败家子原则第二条,凡是对认真负责、忠心之至的家臣们所反对的进行拥护支持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走温和的路线,必须要把握好死作的底线,切忌急功近利,肆无忌惮。不然,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温水好煮青蛙,长线可掉大鱼,慢工方出细活,细水才能长流,想要让人充分的品尝到绝望的滋味,最靠谱办法就是先给他们一线光明的希望,然后再把它悄悄偷走。

  至于,以后郑和会不会付诸行动?呵呵!

  莫说是二十年之后,恐怕用不了十年的时间,自己便已经在陈国或者是哪个安逸的国家逍遥快活了。似这等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事情,还是留给有志的青年才俊或是伏枥的壮心老骥去干吧!

  堂下,老家宰在听到郑和的申明之后脸上头一次显现出了慌张的神情,他赶忙从坐榻上起身,对着郑和拱手说道:“君子,此举颇为不妥。这些门客当中尚有不少人在家中担任职务,若是骤然就此离去,恐怕会影响申地的政务运转,还望君子三思。”

  时至今日,郑和还是头一遭见到这个山羊胡子老头脸上出现这种慌慌张张的神色。有趣!有趣!

  这个时候,周围聚拢的门客人群里面传来声音:“我等必于事务交接完毕之后再行离去,定然不会耽搁了政务,还请家宰大人放心。”然后,人群里面传出来了一阵阵的应和声。

  石阶上,郑和抬起手止住了喧哗,再度声明道:“诸君,适才郑和已经言明,是去是留,听凭各位自愿,绝无反复易变之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和不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还请诸君放心。”然后,他转向老家宰笑着说道:“至于家老所虑之事,有诸君担保,料无大碍。”

  说罢,不顾还想进言的老家宰,郑和快速地再次转向众门客,一脸大方地说道:“各位,申地穷苦,诸君皆知,今逢离别,本欲多与资助,奈何力不从心,唯能支付车马之资,以为杯水车薪之助,还望诸君海涵。诸君多年来尽心效力,有鞍前马后之劳,小子在此,代父君谢过了!”说这话的同时,心中无比肉疼的郑和不断安慰自己道:这是为了计划必须出的血!这是为了计划必须出的血!为了计划!为了计划……同时他又暗自恨恨的想:这些车马费就是极限了,再多,没有,天塌地陷也绝不能影响到本君子的生活消费水平。

  拿着地方财政充过了大方后,郑和再度向着众人躬身行了一礼,周围的门客交口称赞,纷纷赞颂着年轻君子的美德。

  但是,在一旁表示反对的老头子已经是满脸铁青,仿若吃了一斤的苍蝇一般,整个人都变得阴沉似水。

  郑和用眼角的余光悄悄瞟了一下老家宰的脸色,心头顿时是一惊。他暗自道:我擦勒!不好,要完,老头子好像要发飙了。

  然而,直到他本人离开行馆,老头子一直都没有站出来说一句话。在行馆里,郑和一直都将一颗心提到嗓子眼儿,始终是提心吊胆的。然而,自始至终,老家宰都是一言不发,没有再发表一句异议,只是沉默。

  战国之世,列国之间互相倾轧,战争频发,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可谓是对当时的社会经典的概括。他曾经对魏惠王说:“大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便是在向魏惠王兜售儒家的仁义思想,劝其不要总是 “言利”,身为一国之君要多谈谈仁义礼信。孟子无疑是个满怀抱负和人文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在孔子学说里面的重义轻利的倾向到了他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孟子也在当时的那个上下争利的时代受到了很多人屡屡的攻讦,当时的人纷纷讥讽其为人“迂阔”,就像郑和的前世,一旦有人谈起了情怀,就会被某部分人奚落为“文艺青年”是一样一样的。

  所谓的理想主义者,通常是指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感情去对世界做出判断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人的想法与现实情况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讲的好听一点儿,可以说他们是不肯与浑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说得不好听一点儿,那就是一群迂腐教条、认死理的二愣子。针对战国这个特殊的时代而言,“上下交征利”才是真正的主流价值观,而“仁义”则是绝对的非主流,是完全处在边缘地带的思想理念。看看那些能够成功说服**oss的纵横家们,譬如苏秦还有张仪,他们在君王面前所谈论的无不是利害益弊,全部都是**裸的交易。“诱之以利,吓之以威”,胡萝卜加大棒,听话的,有你的好处,不听话的,就有你好看的!正是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之下,吕不韦方能从一介商贾一跃而成为一国之相,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在那样一个“天下以市道交”的时代,商人市贾的思维更容易被上上下下认可,所以他们才更容易获得所谓的成功。也是自此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士民的幻想,延续了千年的阶级壁垒就这样被人性的野心与贪婪轻易的打破了。

  生存环境影响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促成文化现象。在当时的战国社会,食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虽然在个人经济上附庸于他人,但是他们同时又拥有着“用脚投票”的选择权利,可以自主的选择符合自身期望的主君。在这里,门客同主君之间的关系,跟郑和前世的职员与公司有些类似。公司的规划前景美好,发展势头给力,能分配到的薪水、奖金高,职员才会愿意来公司就职;反之,公司的经营效益不好,加班成风,压榨劳力,薪水和奖金屡屡缩水,也就别怪员工想要跳槽到别的公司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常言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这两句俗语极其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态势。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为赵王所疑,于是被其免去了职位,一夜之间,势位尽失。他门下的食客们在其失势的时候纷纷离去,另投他处。大树一倒,树下的猢狲立即作鸟兽散,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正常的规律,毕竟这世上愿意抱柱而死的尾生实在是寥寥无几。这种事情不能怪罪“猢狲”,要怪,也要怪在大树身上,谁让你倒了呢?再后来,廉颇被重新启用,他大破燕军,于是被赵王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一时之间,权势大盛,当初离开廉颇的门客们又纷纷跑回来投靠他。见此,廉颇很生气地将这些食客拒之于门外,而廉颇门客却对廉颇这样说:“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走,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虽然没有人情味,但是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要想让“猢狲”不散,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棵屹立不倒、万古长青的大树。真的有朝一日,“大树”倒了,也不要怪散去的“猢狲”,等再次雄起时,“猢狲”仍会重新汇聚到你的周围。

  落日,红云,远山如画,白水依依,申城城头竖起的红色大旗落寞的在西风里飘动。

  郑和同老家宰静静伫立在城楼上,目视着一批又一批的门客离去。也许是久有辞去之心,也许是怕有人临时反悔,许多门客的手脚都十分利落,没有用多久便收拾好了家当,当日即离开了申城。

  望着城下缓缓离去、渐行渐远的车马,老家宰不禁摇了摇头,他闭目痛心地叹息道:“当世之人,惟利是图,功名利禄尽囿于眼前,忠信义理皆弃于身后,人心不古,世道沦丧,礼乐崩坏,季世将至矣。”

  闻此言,郑和诧异的看了一眼身旁的老家宰。

  哟哟哟!看不出来,这老头子看的还是很透彻的嘛!可惜,依旧是个老顽固。

  虽然今天行馆里发生的仅仅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是,它却折射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它预示着时代的齿轮已经在缓缓地转动,郑和甚至能够听到那轮齿坚定不移、毫不留情地碾压一切因循守旧与不知变通的人事的咯吱咯吱声。不肯顺应时代的洪流,就难免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粉身碎骨。不肯迁就时代的规则,不愿意做出改变牺牲,难免就会被时代所毁灭。

  现如今,在庙堂国府,在乡野江湖,都在发生着改变。鄞州列国即将经历一场大变革,社会风气会逐渐变化,昔日的忠信礼义将会渐渐向着势位权利拱手让行,列国诸侯们将会抛弃手中代代相传的礼乐器具,转身投入戈矛剑戟的怀抱之中。自今而后,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不讲人情,人们会变得越来越现实,世道会变得越来越残酷,人间会变得越来越险恶。

  所谓礼坏乐崩,祸乱丛生,交口言利,举世大争的时代终将到来。

  老家宰满怀感伤、颤颤巍巍的下了城楼,只余下郑和一人在习习凉风中出神,城中钟楼里的铜钟悠悠地响了三声,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最坏的时代即将到来。


  (https://www.uuubqg.cc/93_93426/494296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