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七零妇产圣手 > 221.隐匿性横位

221.隐匿性横位


  第 221 章

  何东胜送余秋回知青点, 手里头还拎着那条前头被她被踩在脚底下的大鱼。

  这一回在芦苇荡子里头夹到的大鱼, 按照惯例统一交公,再由大队进行二次分配。

  一般情况下,就是妇女队长们组织能干的妇女一块儿腌好了然后晒干等到过大节会餐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大家伙儿一块儿吃。无限好文,尽在

  但广大社员同志们一致认定,这条大鱼是奔着小秋大夫才上的船,所以他们得遵循大鱼的本意,将鱼分配给小秋大夫。

  禾真婶婶还笑:“咱们杨树湾的鱼也认杨树湾人嘞。上回田里头的大鱼,直接奔小胡会计怀里去。这回芦苇荡子里头的鱼,也冲着小秋大夫来呢。”

  “那可不一样。”宝珍母亲在旁边煞有介事,“小胡会计那个是金牡丹自带了嫁妆,小秋大夫这可是人家送上门的聘礼。”

  芦苇荡子里头的社员们笑得更加厉害了。

  李红兵更是扯着嗓子喊:“哎呀,小秋大夫,你果然是我们杨树湾的媳妇儿。”

  余秋囧囧有神, 果然这点儿事情是广大人民群众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热点。

  何东胜看她吃瘪的样子, 乐不可支, 到底又顾忌着小姑娘家的颜面。

  他立刻回过头呵斥李红兵:“老师上的课听懂了没有?今儿晚上我就考你。”

  李红兵吓得不轻, 立刻慌慌张张地撑着船就要逃跑。他还指着芦苇荡子,煞有介事的大喊:“哎呀,好一条大鱼!”,试图转移众人的注意力。

  何东胜点着他的方向:“回头再收拾你。”

  转过脑袋来,他又招呼余秋, “走吧,赶紧回去洗脸换衣裳, 不然腥味又得熏到你了。”

  余秋正嫌弃的不行了,闻声立刻抬脚往知青点走。

  何东胜在后面拎着大鲤鱼,看她这副样子,拼命憋笑。

  愤怒的小秋大夫扭过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幸灾乐祸的家伙,明明是他没有夹紧鱼,她这个受害者还没找他算账呢。

  何东胜赶紧收敛笑容,煞有介事地强调:“我这是为你高兴呢,你前头不是一直愁不晓得应该送韩晓生什么礼物嚒。”

  “是陈媛。”余秋义正辞严地强调,她娘家人的身份坚决不能改。

  何东胜赶紧顺着她的意思:“对对对,是陈媛他们订婚,你就送这条大鲤鱼好了。你瞧瞧这可是红鲤鱼,又吉祥又喜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

  余秋有点儿犯愁:“这鱼能养到元旦吗?”

  她到时候总不能送人家条死鱼,兆头实在太不好了。

  吴奶奶端着盆出来,听他们说话只觉得奇怪:“你把鱼养到元旦做什么?到时候肯定养瘦了。”

  余秋理所当然:“送给陈媛当订婚礼物啊。”

  胡奶奶放下手上的盆:“那可得赶紧收拾好了,腌了趁着太阳好晒成鱼干,不然到时候他们可来不及吃。”

  余秋大惊失色:“他们订婚啦,难不成我拿咸鱼干当贺礼?”

  胡奶奶理所当然:“那可是,这咸鱼干蒸饭吃可香了。他们起码好几天不用愁没菜下饭吃。”

  老人伸手接过大鲤鱼,美滋滋地给余秋报菜名,“正好,这清出来鱼肠、鱼子跟鱼泡晚上能烧一大碗菜。今儿你们可是有口福咯。”

  她空着的那只手拉住何东胜,“你别走,一块儿吃饭。省得小胡吃个饭都不安生,又想着去找你说事。”

  何东胜哭笑不得:“奶奶,我看小胡会计可真成了你亲孙子 了。”

  瞧瞧这偏心的,分明他才是胡奶奶看着长大的人。

  胡奶奶就是笑:“那今晚奶奶

  也偏心一回你。”

  可惜,生产队长显然没有被偏心的命。

  胡奶奶的话刚落下,大路方向就响起焦急的脚步声,伴随着陈福顺气喘吁吁的喊叫:“小秋大夫!”

  余秋转过头去回应:“怎么了?谁不舒服吗?”

  陈福顺跑得满头是汗,一张脸涨得通红,说话都上气不接下气:“白子乡,白子乡有大肚子不好,求到咱们公社卫生院。他们说你回来了,又把电话打到大队部。”

  胡杨接了电话就赶紧招呼人过来找余秋。

  陈福顺结结巴巴说不出大肚子究竟怎么个不好法来。

  余秋也不敢耽搁,赶紧抬脚起身。

  无限好文,尽在

  大肚子有危险,稳妥的方法当然是将大肚子直接转运到条件更好的医院中去。

  但是因为交通极度不便利以及缺乏救护车与相应监护条件的缘故,现在让大肚子转院,风险系数反而更高。

  大肚子动不了,就只能动医生了。

  何东胜看她往大路上走,也赶紧跟上:“我送你过去吧。”

  县里头安排的渡船已经开走了,这会儿要去白子乡,只能他们自己撑船。

  何东胜问老成根夫妻借了船,立刻竹蒿一点,小船顺风顺水的,在河里头走得飞快。

  余秋却只觉得焦急,感觉时间被拉成了夕阳下的影子,长的叫人害怕。

  干惯了产科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瞬息万变,躺在妈妈肚子里头的孩子,情况实在太难讲了,上一秒钟可能胎心还是好的,下一秒钟宝宝就可能不行了。

  白子乡电话居然都已经打到红星公社了,可想那大肚子的情况有多危急。

  何东胜拼命地点竹蒿。小船仿佛跟太阳比赛似的,最后一道天光消失在地平线时,他撑着船抵达了白子乡渡口。

  江县的卫生院基本上都临水而建,一来是交通便利,二来生活也方便。

  余秋还是头回上白子乡,自不曾上过卫生院,不过何东胜倒是熟门熟路。

  他停了船就直接带路,也不怕船被人顺手牵羊了。

  两人赶到卫生院,还没有来得及抓个穿白大褂的人问清楚情况,就听见前头传来哭泣的声音:“两个都要行不行?大的小的我们都想要。”

  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满脸焦急:“我也希望母子平安,可是现在娃娃生不下来。你看,就跟这条门似的,我站着能够走出来,可是我如果躺在地上,怎么滚也滚不下来。你们家的小二子就是这样,横在里头,我想办法给他转了,转不过来,现在大人孩子都不好。”

  余秋赶紧冲上前询问女医生:“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余秋看对方表情疑惑,赶紧自报家门:“我就是余秋,你们卫生院打电话给我了。”

  女医生还没说话,产房里头跑出个熟面孔,跟余秋一块儿在县卫生院进修的赤脚医生小吴直接朝余秋喊:“你赶紧看看吧,不好了。”

  余秋也顾不上其他,立刻冲进去看情况。

  接生台上躺着个大肚子,面色惨白,显然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她旁边的婴儿车上躺着个小子,正在哇哇大哭。

  接生台前还站着个

  上了年纪的助产士,愁眉紧锁,显然焦急万分。

  余秋上前看大肚子的时候,小吴趁机介绍情况:“这个妈妈怀的是双胞胎,距离预产期还 有一个多月。”

  不过双胎多半如此,能正儿八经熬到40周的几乎没有,基本上都是提前发动宮缩。

  这个大肚子也35周了,生了就生了,没必要做任何保胎治疗。

  可没想到,她第一个孩子下来的顺顺当当,第二个孩子却出现问题了,居然是个横

  位。

  横着摆的扁担出不了城门,助产士就想给她做内倒转,将第二个宝宝转成足位生下来。

  这是一种风险系数极高的操作,容易导致产妇子宮破裂,搞不好就是一尸两命,大人小孩都保不住。

  在余秋穿越前,除非是条件极为艰苦的偏远地区卫生院,完全不具备开剖腹产的条件,否则没有接生人员会进行这个操作。

  白子乡卫生院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

  于是助产士跟大肚子以及家属说了之后,就开始尝试着进行足位内倒转。

  小吴在县医院进修的时候,就听余秋说过,她不鼓励行足为内道转术,因为风险系数太高。况且越是条件艰苦的地区,接生人员处理难产的机会越少,根本就没办法做到经验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进行徒手操作,危险更高。

  小吴现在在白子乡卫生院进修帮忙,他见情况不妙,跟自己的代价老师说了声,就拨电话上红星公社卫生院。不曾想,陈敏告诉她,余秋已经回杨树湾了。

  小吴立刻又将电话追到了杨树湾。

  她这通电话打的很有必要,因为助产士的内倒转术失败了。

  产妇的骨盆条件只能说一般,双胞胎虽然普遍较正常,胎儿更小,但是助产士帮她做内倒转术的时候,她还是疼得差点晕过去。这毕竟是一个需要术者将手伸进宮腔里头进行的操作啊。

  小吴看着余秋:“你能不能帮忙试试?你的手小。”

  刚才带教她的助产士就抱怨,要是她们能够有双小手就好了。

  余秋直接放下听筒,拒绝尝试内倒转术:“立即剖腹产,不要再做任何操作。”

  她大概已经猜到了那内倒转术失败的原因,一个是产妇骨盆条件一般,另一个就是这儿根本没有良好的麻醉条件。

  为了让产妇尽可能的配合,并且让子宮松弛下来,接受内倒转术的产妇应该打麻醉,直接吸入式麻醉就好。

  可这正是荒谬的地方,不具备剖腹产条件的医院,谁会打麻醉?这种情况下即使给大肚子杜冷丁镇痛,效果也很糟糕。

  “立即消毒。”余秋吩咐小吴,“不要转手术室了,她的子宮可能破了,宝宝也不好。”

  小吴在县医院的时候看过厂房里头开剖腹产,倒是能够反应过来。

  她赶紧拿卵圆钳夹起消毒纱布,给大肚子上到胸部下到大腿的区域进行消毒。

  余秋已经在助产士的帮助下穿上了两层手术衣,她可没耐心等小吴,她直接抬高了嗓门:“倒,把碘伏直接倒上去。”

  等她慢吞吞的消毒完,肚子里头的孩子就彻底没救了。

  “静脉通路全部开放。”余秋说话又急又快。

  她甚至来不及将手术刀片接到手术刀上,更加不可能等麻醉师到位。

  她直接用血管钳夹起刀片,在来不及把任何麻醉的情况下,生剖了产妇的肚子。

  这听上去极为不可思议,但是在产科,来不及打麻醉或者来不及等麻醉起效,就生剖的情况并不罕见。

  余秋所在的省人医产科护士长,当年就是生剖。孩子下来情况不好,抢救的时候护士长,还急得直接在接生床上坐起了身,后来看到孩子能哭出来了,她才自己也哭

  了,疼的。

  那会儿大家都忙着顾孩子,麻醉师也没人从手术间跑过来,压根就没人给她打麻醉。

  抢救完孩子麻醉师才想起来要给她推药。

  只有当妈妈的女人才能忍受这种痛苦。

  可是这个大肚子的情况比当年的产科护士长更糟糕,她是横位,而且羊水在助产士做经荫道内倒转术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流干了。

  所有的产科医务人员都讨厌碰上横位,不仅是因为生不下来

  ,还因为剖腹产也非常难做。

  宝宝横在肚子里头,即使子宮上下了切口,也还是一个很扁担出城门的问题,需要手术人员抓住宝宝的脚,将小家伙拽出来,这也是一个内倒转术。

  羊水都要流干了,宮腔内的环境无比艰涩,在没办法经过接口判断胎足在哪个方向的情况下,手术人员必须得凭借自己的手感,判断清楚宝宝的小手跟小脚,然后抓着脚,将孩子牵引出来。

  一旦胎足牵错成手,那可真是要命了。牵了宝宝的手,再塞回去很困难,一个是出口减小难以牵足,另外还会造成产伤。

  偏偏宝宝在母亲子宮里头已经窒息了,根本就不会留下充足的时间给手术医生慢慢寻找。

  更要命的是横位不常见,纵然是汇集众多疑难病例的省人医,也不是每一个产科大夫都亲手开过横位剖腹产,尤其是急诊手术。

  甚至有的二线班医生都没有正儿八经处理过横位,上台手术的时候只能看着一线班大夫初生牛犊不怕虎,跃跃欲试地勇敢尝试。

  余秋拼命让自己静下心来,判断宝宝大拇指跟四指的区别。这是在没有任何补助的条件下,她唯一能够做的事。

  麻醉医生跌跌撞撞地跑过来了。

  无限好文,尽在

  为了实现廖主任手术不出卫生院的要求,他刚去县医院接受了三个礼拜的麻醉培训,昨天晚上才回来的。这会儿倒成了救命稻草。

  余秋催促:“赶紧推麻药,把人立刻放倒。”

  麻醉医生慌慌张张,应声推了药。

  不知道是不是产房多了大夫,让产妇精神放松了些,余秋总觉得她绷紧的肚子松弛了点儿,刚好叫自己抓到了宝宝的脚。

  小秋大夫不敢耽误,赶紧抓着胎足将孩子带了出来。

  小家伙一出来,所有人就知道不好。

  他在母亲肚子里头闷的时间太久了,浑身青紫,一动不动的,半点儿活泛气都没有。

  余秋清理了口鼻中的黏液,拼命地拍打孩子的足底,旁边的助产士也帮忙刺激胎背。

  这要是开了个刀,小东西还是死了,那就太不得劲了。

  原本痛的死去活来都没有掉一滴眼泪的产妇,这会儿听说孩子下来不好,立刻哭了起来。

  她这一哭,可真是够呛,原本就没有做任何肠道准备的肠子直接往外头鼓。

  余秋一边大声喊小吴拿盐水大纱布盖住手术切口,一边厉声呵斥产妇:“不许哭,我们现在没空管你。”

  她直接给毫无反应的小家伙做起了心肺复苏。直到给孩子也用了肾上腺素后,小家伙终于有了反应,小胳膊小腿动弹了起来,还哭出了声音。

  余秋真想一屁股直接瘫在地上,然而她能做的事赶紧重新换手术衣再度上台,大肚子还没人管呢。

  这会儿唯一的优势在于麻醉药起效了,大肚子昏睡了过去。

  有了这么个重大利好的消息,汩汩往外头冒的血,都不算什么了。

  余秋按部就班地赶紧娩出胎 盘,然后止血缝合子宮。其实抓着脐带娩出胎盘的时候,她无比怀念陈敏。

  小吴的临床意识实在太缺乏了,纵使她不会开刀,但是看了那么多台剖腹产

  之后,她也最起码应该知道一件事,孩子都出来了,子宮出血量明显多的时候,肯定是尽快想办法娩出胎盘啊,这样才好做下一步的止血处理措施。

  可惜小吴只会站在台上,傻乎乎地看着一切,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余秋知道自己苛责了,缺乏临床经验又基本上不具备相应知识的赤脚医生,能够硬着头皮上台充当一助就已经够让对方战战兢兢的了。

  她叹了口气,感觉任重而道远。有太多农村基层

  医生必须得接受更多的培训,否则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毕竟生病这种事情,不分高低贵贱,不是说有条件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人才会生急重症。没条件进大医院的人同样会等着救命。

  余秋又是按摩子宮,又是打缩宮素,又是用麦角新碱,折腾了半天,才好不容易将产妇的出血止住。

  等到缝完子宮下台,她只觉得头痛,非常担心这位产妇会发生严重的感染。

  因为摸着良心说,白子乡卫生院产房的条件距离手术间的标准,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况且产妇术中就发生了产后出血,产妇的抵抗力势必跟着下降。

  余秋虽然从开刀的时候就预防性的用了青霉素,但她还是心惊胆战。

  产褥感染也是产妇死亡的高发因素,尤其是在抗生素有限的70年代。

  她直接开了医嘱,要求密切观察产妇体温恶露情况,又直接给人连挂三天抗生素。

  只希望这个时代的病菌还没有身经百战,青霉素用上去,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余秋脱了手术衣,出产房门去跟家属交代。虽然现在暂时是将母子俩的命抢回头了,但是后续情况怎么样,她没办法打包票,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到时候医生护士只能尽力而为。

  家属已经看过被抱出来的小二子,对于目前的情况很满意。

  至于以后怎么样?产妇的婆婆出奇的豁达:“哎呀,这个事情谁能打包票,就算是好好的娃娃,长到七八岁掉进河里头淹死的也有。现在能活下来就很好了。”

  她反过来安慰余秋,“大夫,你不要想那么多,我们在外头听得清清楚楚的。我们晓得你们尽力了。”

  余秋顿时囧得无以复加,这产房到底是什么隔音条件啊?居然可以让家属听到里头的声音。

  亏得她刚才没有教育小吴,否则这事儿还真是不好讲。

  ≈lt;hr /≈gt;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慵懶貓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https://www.uuubqg.cc/134_134716/706967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